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

從臺灣客家到東南亞客家:社團經營模式的異同

主講人 | 利亮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東南亞暨南亞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上架日期 | 2023/11/24

演講紀要 | 點此前往

主講人:利亮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東南亞暨南亞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時間:2023年11月9日(四)14:00~16:00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客家人從中國南方的省份向外移民,而臺灣與當時的馬來亞 都是客家移民落腳的地方,而就移入的時間來看,臺灣始於清朝初年,而馬來亞則是在清中晚期。由於兩地的社會形態不同,這亦使客家人在兩地的發展有明顯的差別。在社團組織方面,會館是東南亞客家人重要的社會組織。在東南亞,特別是馬來亞地區,隨著歷史的發展,會館的類別也衍生出很多種,有地緣會館(包括省、縣甚至鄉層級),有以姓氏為主的虛擬親屬或血緣會館,也有以行業別來分類的業緣會館。本文所談的客家會館或同鄉會主要係以地緣團體為主。會館除了有互通資訊、聯誼之外,相當程度也有自保的功能,在現代國家尚未發展的年代裡,會館具有保護同鄉生命與財產的功能,或將客死異鄉的同鄉運回原籍安葬,從中可以看到會館在移民社會具有相當大的功能性。隨著東南亞區域,如馬來亞、新加坡與印尼等地在二戰後民族意識高漲,紛紛宣佈獨立建國,而會館功能亦隨著這些國家的獨立而有所改變,不同的國家與不一樣的政策影響則讓會館的發展有著歧異之處。以馬來亞為例,在獨立建國之後,會館的功能雖然有些改變,但在獨尊某族群政策的影響下,會館仍然是華人社會的支柱和族群教育的維護者,基本上與英殖民時期的差異不大,反觀新加坡在建國後,會館的功能就逐步被政府所取代。清中晚期的臺灣,汀州人移入淡水建立信仰中心鄞山寺,該寺除了是信仰寺廟外,亦兼具照顧汀州人的汀州會館,這種形式十分類似東南亞的會館之發展。然而汀州會館並沒有如東南亞的會館,其功能性逐漸擴大,反而是在汀州移民減少後,又退回到信仰中心的位置。這種有異於東南亞會館的演變與臺灣的社會型態有著密切的關係。

00:00:00 許瑞浩副館長開場
00:03:40 演講開始
00:14:48 外在環境對兩地客家社團的影響
01:19:14 內部的回應:兩地社團的管理模式
01:40:09 結語
01:46:43 QA時間

觀看人數

1002

Top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