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陳志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時間:2022年1月27日(四)14:00~16:00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十八世紀初臺灣農業開墾興盛後,不少閩粵資本家攜資投入中北部地區的開墾事業,但過往在台北平原移墾史的討論中,多半聚焦於客家移民的「佃耕」形象。因此,本次專題演講將透過透過劉和林、胡焯猷家族與淡水河南岸的移墾過程,重新探討下三個問題:(一)客家移民的資本家,如何透過宗族資本的整合,分別以番佃、墾戶等不同身分經營台北平原的開墾事業,這兩個身分又有何歷史意義。(二)移墾事業的經營,不僅限於土地墾荒,也擴及貿易與交通網絡的經營,客家移墾者除了農業耕作外,如何經營農業貿易的各種項目。(三)移墾事業與族群關係的發展,十八世紀台北平原的客家移民,在移墾的過程中是否形成「客家族群」的集體意識,而過程中與其他族群的競合關係,又是如何具體展現在地方公共事務(例如廟宇、書院等)。透過以上三個問題的說明,我們將進一步解釋十八世紀客家移民移居台北平原的歷史意義。
觀看人數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