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ENTER到主內容區
進階搜尋
Advanced search
標題
系列
演講者
標籤
搜尋
關閉
以海為田:北臺灣大雞籠社的生計模式與地方社會變遷(1620-1900)
主講人 | 鄭螢憶(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演講簡報下載 | 下載
演講紀要 | 點此前往

主講人:鄭螢憶(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時間:2021年9月9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本文指出早在十七世紀,大雞籠社人以漁獵採集、非專業性工匠態,來往於淡水河流域至立霧溪口間,過著勞務提供、以物易物的生活。明清更迭後,康雍年間社人仍「以海為田」,仰賴交易活動與海洋資源,維持生計。乾隆年間社人開始受到漢民墾佃習慣、貨幣經濟與交易受阻等影響。此後,又因清帝國的番界政策、熟番地權保護、維生條件惡化等因素,遂使得番社在漢移墾者的協助下,藉由「創設地權與租佃關係」,招墾距社尚遠的山林資源,以收取番租,形成「以山為業」的生存策略。同時,十八至十九世紀,社人們為了維持漁業與商貿事務,藉由與漢人漁民合建寺廟,取得與漢人社群協商資源整合與調解衝突的空間;另方面又保留番社原生祭儀、利用祖源敘事,形塑清代社寮島番漢「融合又分立」地域社會。

00:00:00 陳儀深館長開場
00:02:30 演講開始
00:18:01 17世紀大雞籠社生計模式
00:27:13 與清帝國相逢:以海為田
00:36:26 以山為業:山林與海埔的招墾
00:58:25 番社、寺廟與港灣控制
01:32:51 大雞籠社部落文化變遷
01:41:57 結語
01:45:50 QA時間
觀看人數
1551
回到-頁首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