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
2022年6月23日演講活動:樂舞文化面相的建構與省思:台灣平埔原住民族的樂舞文化

2022年6月23日演講活動:樂舞文化面相的建構與省思:台灣平埔原住民族的樂舞文化

已結束的活動

【專題名稱】樂舞文化面相的建構與省思:台灣平埔原住民族的樂舞文化
【主講人】林清財(國立台東大學音樂學系副教授)
【時間】2022年6月23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對一位傳統民族音樂學者的研究來講,最直接、簡單的方法就是背起錄音機,走入研究對象的人群當中,去觀察、紀錄他們的音樂活動、聆賞他們音樂的美、領略他們對音樂的感知、定義與詮釋。問題的關鍵是,什麼才是我們研究的對象?是音樂本身?是該民族?我們的答案很明確,既要面對那群人,更要聆聽該族群的音樂。這種音樂對台灣原住民族群音樂似乎是個簡單的議題,但是對於平埔族的研究,它卻是考驗所有研究者的第一道難題,而且總是環繞研究者研究歷程中的夢魘。因此如何界定平埔族群的文化與音樂,便成為研究平埔族音樂的首要課題。
音樂總是隨著時空遞移而展延,同時音樂文化也隨著該民族的變遷而轉化。無論在任何空間分布點上之研究,均只是一種時空的面相,因此追求永恆的文化原始面貌和文化全面性的認知,永遠不可得。平埔族群音樂情況的瞭解正是如此,雖然自民國七十五年來,我投入不少時間去學習認知,但總覺得我所能解讀的太有限。今天,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平埔族群當中,特別是分布於南部地區五個縣市的西拉雅族群的樂舞文化談起,平埔族群的音樂到底是怎樣的面相呢?從歷史時空發展到今日被公認為漢化的民族,傳說、歷史文獻到研究者,他們如何面對這樣一個迷樣的族群樂舞文化的認知,又如何建構出該民族的音樂文化面貌 ?
且讓我們從平埔族群的樂舞談起吧!
 
 
※聯絡信箱:采集處第三科 extension@drnh.gov.tw
※教師及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核發研習時數2小時。
 
【演講活動防疫公告】為防範疫病,本演講活動相關防疫措施公告如下:
 
(一)現場報名入場:13:30起至額滿為止,限60人。
(二)實名(聯)登記:當您報名參加本次活動時,本館為落實防疫實名(聯)制需要您提供姓名、電話等,本館不會將您的個人資料提供給任何第三人,或移作其他無關本館推廣活動目的之使用,並於保管滿28天後銷毀。
(三)量測體溫:活動當日請配合量測體溫,額溫高於37.5度者,謝絕入館。
(四)配戴口罩:請務必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電梯內,請避免交談。
Top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