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ENTER到主內容區
2018年7月19日演講活動:臺灣與環南海區域的早期互動:南島玉路建立與影響

2018年7月19日演講活動:臺灣與環南海區域的早期互動:南島玉路建立與影響

已結束的活動

【專題名稱】臺灣與環南海區域的早期互動:南島玉路建立與影響
【主講人】劉益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2018年7月19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臺灣原來住民大致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可以確認和近日原住民族祖先的南島民族有關,新石器時代最早的大坌坑文化,距今六千年以來的演變過程,代表著南島系人群的來源與發展過程,在臺灣發展演變成為當代的原住民人群,其間雖有外來文化與人群移入,也有移往他處,但都未改變其發展歷程。因此大坌坑文化的後續發展與變遷,代表南島系人群在臺灣與島嶼東南亞、半島東南亞部分區域的形成與分化,進而構成整個分布於東南亞、大洋洲區域南島民族的基礎。
玉器是臺灣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尤其在史前人群的儀式行為與象徵具有重要意涵。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晚段的人群利用玉材製造器具,做為工具使用,隨後從距今4300年前後新石器時代中期開始,除了工具以外,也製造成為裝飾品,做為日常裝飾,並做為陪葬品使用。目前所知玉器製造與形制演變,至少可以區分成為五或六個階段,從第二個階段開始玉器伴隨著人群遷移,並且渡越海洋,前往島嶼東南亞,成為南島人群的重要象徵。
考古學家透過玉器的形制、質地分析研究,依據臺灣玉器的演變階段,得以說明這些在臺灣以外持有玉器的人群和臺灣之間的關係。較早階段顯示其人群與文化的來源,指出臺灣的史前文化為其祖源,也可以透過其他研究(諸如基因、文化要素,甚或語言及其演化),進一步驗證這些人群的確和臺灣有關。較晚階段玉器從祖先來源的象徵轉化成為交換商品,開啟臺灣和環南海各區域之間的貿易與交換關係,輸出玉器帶回新的文化要素,包括金屬、玻璃、瑪瑙,甚至帶回高溫技術和人群基因,影響當代臺灣原住民的祖先生活型態與人群構成,甚至造成社會組織與結構改變。
這種交流與互動型態,形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人群在臺灣海域的活動與生活型態,逐步發展成長距離海上航行技術體系,這些造船、海域航行以及其他相關知識的傳承,可說是南島民族祖先的文化基因,透過傳承直到當代。因此可說此一南島民族祖先的海洋文化基因是伴隨著玉器傳布於南島民族區域,因此這個交通動線也可以稱為「南島玉路」。
回到-頁首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