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ENTER到主內容區
2018年4月26日演講活動:探尋松樹地人:鄒族歷史文化源流與變遷

2018年4月26日演講活動:探尋松樹地人:鄒族歷史文化源流與變遷

已結束的活動

【專題名稱】探尋松樹地人:鄒族歷史文化源流與變遷
【主講人】浦忠成(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時間】2018年4月26日(四)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根據考古研究發現,鄒族進入玉山、阿里山區域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這個族群過去有四大支群:imuci(伊拇諸)、luhtu(魯富督)、tapangü(達邦)、tfuya(特富野),曾經在臺灣中部的平原、淺山與高山地區建立過四個大社(hosa)與數十個小社(lenohi’u),文獻常稱「阿里山四十八社」。康熙年間,鄒族就已經納入所謂「歸化生番」(化番),並繳納賦稅。歷史上,吳鳳、林爽文、228事件,都看見鄒族的身影;而鄒族與其北、東邊的布農族長期爭奪領域的征戰歷程,也是臺灣歷史與部落口傳敘事難以抹滅的一部份。玉山、阿里山、塔山、大關山與陳有蘭溪、清水溪、曾文溪、楠梓仙溪、荖濃溪等山水環境與資源,形塑鄒族社會文化。鄒族面對新的環境與局勢,要如何因應?如何傳續祖先的語言文化?讓一個鄒族人細說分明。
回到-頁首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