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名稱】從張大千1956年的一張雪景談起—兼論他雪景山水三變
【主講人】馮幼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兼任教授)
【時間】2020年7月9日(四)14:00~16:00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張大千在60歲以前,自謙地認為,他所繪的雪景比不上以此見長的溥心畬。
十年以後,他的雪景可說遠遠超乎溥心畬了。他於1960年開始潑墨,1963年開始潑彩。他的雪景創作在1967年以後,逐漸臻於妙境,能以大量潑灑白粉作雪山的方式把中國山水的雄奇、氣勢、深邃、幽遠等精神精彩地演繹出來。
回顧大千早期(1920-41)的雪景受董其昌影響甚深,所以用的是董氏所提倡的沒骨著色法。他中年時期(1941-60)的雪景則反映著對宋畫及對傳統雪景名作的學習。晚年(1960-83)雪景除受當時世界藝術潮流(抽象表現主義)的衝擊外,那瞬間印象式的爆發力與變化無窮的動勢,有南宋禪僧玉澗(活動於13世紀後半)潑墨畫的影子,也反映出北宋山水畫家李成(919-約967)、郭熙(約1000-1087)善於捕捉大自然季節變化的傳統,更有他個人對現代人無時無刻不處於一個變幻無常世界的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