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名稱】客家與當代臺灣社會
【主講人】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時間】2020年1月30日(四)14:00~16:00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關於客家和臺灣當代社會的議題,將著重從四個角度來討論。首先,說明臺灣客家族群的誕生作為社會的產物:明清時代雖然已經有‘客家人’移民到臺灣,不過當時這群人的自我認同是‘粵人’,臺灣客家認同的普遍性,緣於國民黨政府來臺以後的社會政治結構,之後隨著社會結果的轉變,而以‘隱形人’的意象存在。在本土化運動之後族群關係發展下,帶來客家族群認同第二度興起。客家委員會設立之後,漸次形成體制化客家的意象。其次,也是說明臺灣客家族群特性作為社會的產物:客家族群和周邊的閩南人、原住民及其他周邊的族群的互動,形塑了臺灣客家文化的特色。不過臺灣客家族群也有他的能動性,主動地帶來對臺灣社會的貢獻。
第三,關於客家族群性質的分析,將著重在族群文化作為一種記憶來討論,早期客家文化特質主要繫於文獻上的中原客家的記憶,而後客家的記憶重點轉向臺灣在地化參與過程的歷史記憶,進而形塑臺灣客家文化的特質,客家文化產業逐漸普遍之後文創產業化所創造的客家記憶,逐漸瀰漫為眾人對客家文化的想像。第四,客家的過去與臺灣社會的未來:將以客家人所具有的第一階段簡樸永續、自然而然的生活態度,和當代社會所追求的第二階段簡樸與自然和諧永續的生活態度(Lohas)兩個概念為基礎,分享客家社會文化的過去與臺灣社會的未來之間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