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名稱】面向過去而生:談臺灣的文化資產保存
【主講人】江明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時間】2016年9月18日(日)14:00~16:00(13:30 開放入場)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1段2號)
【內容簡介】
I. 前言
1. 文化資產
「文化資產」,日文是「文化財」,而國際上一般以英文cultural heritage通稱,cultural heritage的許多歐洲相關用語皆有家族傳承的涵義,談以「人」為選擇主體的世代相承,因此和「認同」不可分。
2. 「小遺產」
以David C. Harvey提到的small heritage觀點為出發點-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發展來自於官方和民間共同協商的動態過程。其中地方知識、在地記憶(memory)是集體認同情感之所在,也成為社群前進的動力。我國的文化遺產雖小而年輕,「文化遺產化」的過程卻是極具動態和代表性。
3. 面向過去而生
周婉窈老師以面向過去而生為書名,過去是現在的定位點,也是未來前進方向的參照。在這片土地上著根的文化資產,以文化資產為根據的教育,即是面向過去而生的寫照。
II. 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歷程
1. 從幾個代表性保存事件談台灣文化資產保存觀念和保存作為的演變
2. 世界遺產潛力點與無形文化資產潛力點
III. 從有形到無形:台灣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
1. 有形與無形:國際保存趨勢的演變-印尼的saujana文化景觀
2. 台灣文資法中的無形文化資產
3. 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議題
V. 面向過去而生:文化資產教育
1. 國外文資教育案例
2. 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運動、鄉土教育與未來